1939年苏联工业产值

薪淼 阅读:441 2024-05-17 09:16:14 评论:0

苏联1933年工资基金

1933年是苏联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年。在这一年里,苏联政府对工资基金进行了重大调整,这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状况。

1933年,苏联的工资基金总额为344.4亿卢布,较1932年增加了15.6%。其中:

  • 国营部门工资基金为324.5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94.2%。
  • 合作社部门工资基金为19.9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5.8%。

从部门结构来看,1933年苏联工资基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:

  • 工业:242.1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70.2%。
  • 交通运输:34.2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9.9%。
  • 建筑业:30.4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8.8%。
  • 农业:19.6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5.7%。
  • 其他部门:18.1亿卢布,占总工资基金的5.3%。

1933年苏联的工资基金调整,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背景:

  • 经济转型与工业化:1928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工业化。1933年,工业部门工资基金占主导地位,反映了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。
  • 农业集体化:19291933年,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,农业工资基金相对较小。
  • 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:1933年,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,国营部门主导了国民经济,工资基金主要分配于国营企业。
  • 计划经济体系的完善:1933年,苏联计划经济体系进一步健全,工资基金的分配纳入了国家统一计划。
  • 1933年苏联工资基金调整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:

  • 工业主导地位凸显:工业部门工资基金占总工资基金的70.2%,显示了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。
  • 国营部门主导:国营部门工资基金占总工资基金的94.2%,反映了国有经济在苏联经济中的主导地位。
  • 农业工资基金较低:农业工资基金仅占总工资基金的5.7%,与当时农业集体化进程相符。
  • 工资分配计划化:工资基金分配纳入了国家统一的计划体系,体现了计划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。
  • 总的来说,1933年苏联工资基金的调整,反映了当时苏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: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,国营经济地位突出,农业集体化深入,计划经济体系日益健全。这些变化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和巩固。

    声明

    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上传,若侵犯您权益,请联系我们,谢谢!联系QQ:2760375052

    搜索
    关注我们

    扫一扫关注我们,了解最新精彩内容